糖尿病管理案例
案例提交单位:上海市闸北区天目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
一、初诊信息
1、患者基本信息
Ø 患者性别:
Ø 初诊日期:2019-02-06
Ø 患者年龄:54
Ø 病例类型: 目前联用2种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
2、糖尿病相关病史及治疗史:
患者于12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,当时无明显多饮、多尿、消瘦,空腹血糖7.6mmol/L,后多次测空腹血糖大于7mmol/L,诊断为“2型糖尿病”。给予生活方式干预+二甲双胍治疗,后多次因血糖控制不佳调整降糖方案。目前“二甲双胍0.5g tid+格列美脲4mg qd+阿卡波糖100mg tid治疗,近4个月来偶测血糖空腹在9-10mmol/L,餐后2h13-15mmol/L。有双足麻木,感觉减退,无视物模糊、泡沫尿等,无深大呼吸、意识障碍、腹痛等倾向
3、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情况:
有“高血压病”病史7年,最高160/98mmHg,平素服用“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”,自述血压控制可,余无殊。
4、初诊情况
Ø 空腹血糖值:9.8 mmol/l
Ø 餐后血糖值:16.7 mmol/l
Ø 初诊HbA1c值:8.7 %
5、其他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
HbA1c 8.7%, GADA ICA INS-Ab均阴性;
C肽:空腹 1.85ng/ml,2h 2.51 ng/ml;
ALT:26.3 U/L,AST:15.2 U/L BUN:6.01 mmol/L,Cr:74.2 μmol/L,UA:332.4 μmol/L
血脂:TC 4.9mmol/L,TG 2.2mmol/L,HDL-C 1.15mmol/L,LDL-C 2.86mmol/L
血管B超:双下肢动脉可见斑块.双颈动脉(-)
眼底检查:无明显出血、渗出
24h尿蛋白:18.2 mg/24h
6、诊断
Ø 2型糖尿病,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、周围神经病变
Ø 高血压病(2级,极高危)
Ø 高脂血症
7、治疗方案
Ø 二甲双胍 500mg tid +阿卡波糖 100mg TID
Ø 门冬胰岛素30 早、晚餐前分别14U皮下注射,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渐增加剂量至早22U、晚18U
二、复诊信息
1、患者基本信息
Ø 复诊日期:2019-03-07
Ø 复诊空腹血糖值:5.4 mmol/l
Ø 复诊餐后血糖值:7.8 mmol/l
Ø 复诊HbA1c值:6.4 %
2、其他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
3、疗效评估
1月后观察血糖控制满意,FBG 5.4mmol/L、2hPPG 7.8mmol/L,餐前偶有低血糖反应
减少门冬胰岛素30 用量至早18U、晚16U
3月后复查HbA1c 6.4%, FBG 4.6-6.3mmol/L , PPG 7-9.1 mmol/L
三、案例管理经验
该患者病程较长,口服药的治疗方案已经无法控制血糖,需要及时起始胰岛素的治疗,在胰岛素的选择上,应在良好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注意安全性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保证长期有效的治疗;并且给予饮食、健康的指导方案,延缓疾病的进展,提高生活质量。
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两次治疗有效、安全、方便,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宜选择;全面控制血糖:门冬胰岛素30同时补充基础及餐时胰岛素,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水平;
使用方便:兼有基础和餐时胰岛素成分,较基础+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方案更方便;
安全性好:门冬胰岛素30治疗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。
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早相缺失为主,80%的患者存在餐后血糖升高,所以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;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优化每日2~3次治疗方案较基础胰岛素治疗比较,胰岛素剂量总量及对体重影响无明显差异,但在患者治疗依从性,降低餐后高血糖、有效降糖方面可能更优于基础胰岛素,是更加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。
血糖监测:门诊胰岛素治疗先监测空腹及晚餐前血糖,以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和血糖监测次数
等到血糖接近正常后再开始监测餐后血糖进行精细调整
随访频率:开始时每周随诊,血糖平稳后或患者对预混胰岛素使用有更多经验后可延长随诊间隔,稳定期1-3月随访
调整节奏:门诊调整胰岛素的速度以平稳为主,使血糖逐渐下降,并加强对患者教育,以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
血糖控制至正常范围1-2周后,部分患者可能由于高糖毒性的缓解,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,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程度改善,此时应该注意有无低血糖的出现,注意胰岛素及时减量